高中生可以從張耀文教授〈書審審查提醒〉一文學到什麼
每當讀書偷懶、滑 Facebook,被問:「讀了什麼書啊?」我都回答:「讀臉書!」事實上,滑臉書,還真的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臺大電資學院院長、電機系特聘教授張耀文老師(時任電資學院院長) 2022 年 5 月 24 日早上,在他的 Facebook 貼出一篇文章:〈緊急給全國各校參與學測書審教師和行政同仁們:學測申請資料審查注意事項〉(最後查閱時間:5月24日 11:30 )。身為高中生,從這篇文章其實可以學到不少事。
1. 課程學習成果、多元學習表現,儘量避免高三才以 PDF 上傳
學習歷程檔案新制上路後,課程學習成果、多元學習表現可以每學期上傳至校內平台、彙整到中央資料庫,高三再勾選部份給大學端,也可以如同舊制般,等到高三再統一彙整成一個 PDF 檔案上傳。
不過,從高一到高三,無論學校各處室、外聘講師,還是教育部官方資料,我至少聽過三次這樣的說法:
從中央資料庫勾選的,系統會幫忙依類別、項目…分門別類,方便大學端審查;如果是檢定、證照、競賽類,還會向主辦單位勾稽考生正確成績,也提升真實性(避免考生成績造假)。而系統可以做到這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校內平台就把每一項都填好^Sys了。
但是,自行使用 PDF 上傳,是上傳一個僅限 5 Mb 的檔案,所有東西都混在一起,系統自然沒那麼厲害,還幫忙分項。或許這也是長期參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入學審查工作的吳瑞裕教授 2022 年 3 月到校演講^hwshDr時,也提到盡量不要用 PDF 上傳課程跟多元的原因。
上述資訊,各大專院校的教務處招生業務人員,還有各院系行政辦公室的助教,應該都已經向負責審查的教師說明清楚才是。身兼院長、主導擬定院系所招生策略方向的主管,似乎不太了解,可見該校招生專業化的基層審查溝通工作,還有精進的空間。
從文中來看,張老師似乎還認為:5 Mb 的 PDF 檔案,可以放置的資料比學習歷程檔案豐富、多元。但是學習歷程檔案由「2 ~ 4 Mb * 10 項多元表現 + 800字3張圖的 N 綜整心得」組成,雖然檔案大小並無法完全等同內容豐富度,但實在難以想像 5 Mb 的發揮空間更多。
2. 大學端的審查介面,長什麼樣子
聽說教育部並不想讓學生知道具體審查介面,真是奇怪。如果我們要參加一場考試,事前必定會蒐集考古題,做好萬全的準備。張老師貼文的附圖(下圖)並沒有遮掩任何資料,我們剛好可以從中了解:大學端審查會看到什麼項目、到底可以看到什麼資料。
(圖片來源:張耀文教授 Facebook)
(1) 多元表現的幹部經歷
多元表現方面,可以看到學生自己上傳的「幹部經歷暨事蹟紀錄」與「校方建立幹部經歷紀錄」是分開的。
由此可知,部分學校(如虎尾高中)採取「小老師領紙本證明,其餘幹部由生輔組登錄系統」的做法,對學生不利。因為在具有公信力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央資料庫中,就不會有小老師的「校方建立幹部經歷紀錄」。
不過,經網路查詢,彰化女中也是如此,不知是否是國教署有函文通知,小老師不能算是班級幹部?若是如此,有的小老師其實比某些冗贅幹部工作量更大、更辛苦,似乎不太公平。
(2) 修課紀錄
修課紀錄在我們學生端的收訖明細,只會看到要求確認「修了那些課」跟「這些課的學期平均成績」,但大學端審查介面,一如三年來我所聽過、看過的資料,還會顯示學生在(班級/年段)的相對表現,也就是高中端如果給分「一律很甜」(例如:班級平均是 99 分),是會被看出來的。
再者,這應該不是台大電機自己的審查介面,因為右邊修課紀錄可產生的報表只有語文、藝術、社會、綜合領域,推估是某文學院科系的「參考部定必修與加深加廣選修之重點領域」(有關各校院重點領域,招聯會學習歷程參採資料系統都有公告,讀者若有興趣,可自行查閱),可見重點採計是真的重點採計。不過,2022年4月23日、30日聆聽兩場研討會,與會教授大多說自己校系評量尺規中,修課紀錄佔分不高。(有陽明交通大學、中正、北醫牙體、高醫、北科化工等校系教師)
3. 甄選會應改善審查資料上傳系統
張老師建議:(1) 關閉產生這種統整性報表的功能,或 (2) 加註究竟是考生無提供資料,還是系統無法產生資料,以示公平。
個人認為還有選項三:在考生自行上傳 PDF 的系統,甄選會可以改善界面,要求自行上傳者也是要分項上傳,填寫各欄位資料。如此報表仍可產生,提供大學端匯入校務系統做招生方面的研究,亦能兼顧選擇自行上傳 PDF 者的權益。
畢竟,使用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之一,就是能產生有系統、有結構的統整性報表,這也是審查經濟的考量。如果依照張老師的建議,只因系統的一點小瑕疵,就要一概取消這種功能,這樣的手段似乎違背本制度的初衷。
3. 未決的問題:招生專業化、綜整評量如何落實?
誠如張教授所述,彙整報表評分並非 111 招考首見,以前是系辦或書審組老師手動做這種事。4月30日二階審查研討會上,銘傳大學尹蓉先老師也提到該校風保系就是這樣。這樣子使用報表評分,教授審查固然方便,但若因此不去細看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變成考生在集點「父母從事保險業加分」、「參加過銘傳大學營隊加分」,才是軍備競賽。
現行「大學招生專業化」制度,要求各系訂定評量尺規,就考生提交之資料,予以綜合評量。網路上也有評分系統介面(可從暨南大學赴各校說明簡報看到),針對各考生書審資料的評分,是在檢視檔案的頁面。張教授的擷圖中,也可以看到「資料綜整評量」跟「分項資料報表」是分開的。倘若各校都是看完資料內容再綜整評分,張教授擔心的事應該不會發生。招生專業化後,若再有校系僅依據報表集點式評分,恐怕是違反了綜合評量的理念。
問題是,現行制度無法確保大學端真的依照招聯會理想政策,做綜合評量。尹蓉先老師甚至出示系內會議錄音逐字稿,證明銘傳大學風保系要求教師操作不公平的入學審查(按:銘傳大學發稿駁斥,並稱不再聘她擔任書審委員)。教育部對外宣示,不重視審查資料的校系,違反教育政策精神,將予以減招,但這又要如何落實檢核?
(原文撰於2022年5月24日,2025年7月13日更新)